close

《請殺了我》封面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推薦給曾經渴望成為特別的人的讀者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《請殺了我》,原文《オーダーメイド殺人クラブ》——直翻為《訂製殺人俱樂部》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文譯名,簡潔聳動,誘使讀者翻書來探索「要求人來殺」的原因,但該原因其實在故事初期便揭露;全書重點也不在這個原因,而在女主角——安的自我探索。日文原書名同樣聳動,甚至多了一絲諷刺的意味,卻是更好地貫穿了整個故事。雖然訂製殺人的過程,說是全文重點,卻不是核心理念,但至少不會發生讀者看了書名,誤會作品內容的情形吧。畢竟安的心理探索,也可以說是訂製殺人所產生的副產品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辻村深月很具體地描述了所謂「中二時期」的青少年心理。綜合似乎在日本頗為普遍的霸凌事件,帶出了青少年自我意識抬頭所產生的,「渴望成為特別的人」與「不想成為異類被排擠」的矛盾心態。作者主要著重描寫的是對「特別」的憧憬,「不想成為異類」其實不算是作者主要著重的點——或者應該說,這在書中並不是個很突出的衝突點。然而考慮到安的個性,即使淺意識中有這樣的想法,她在「那個時期」,也是不可能承認的。安不承認,以第一人稱來敘述的故事自然不會有相關描寫。

         所以我們姑且可以稱之為本作的一個隱藏要點吧。

         思考模式相對完整,看待事情和同儕不盡相同的安;站在金字塔頂端,為了維持地位什麼都可以做的芹香;待人溫順,缺乏安全感的倖;受歡迎,但仍努力引起注意的津島;為了成為雞首,用真真假假的話語膨脹自己的田代……

         幾乎每個重點描述的角色,都可以看到他們對「特別」的冀望。

         除此之外,也有作為對比而存在的人物。「特別」是什麼?為什麼過了這個時期,「特別」就可能不再重要?這些問題並不是本書想討論的,卻是閱讀時可能想到,可以討論的問題。

         美麗,想保持完美,憤世嫉俗,偏激,肯定中二病——追求「不同」的安。

         這是幾個青少年拼盡全力活出的青春物語,推薦給曾經渴望成為特別的人的,你。

         辻村深月的書,雖然作品多帶有懸疑感,結局卻通常不會太難猜。本書比起她其他有被我看過的作品,算是比較有驚奇。但嚴格說來,該驚奇與其說是故事內容使人驚奇,不如說是將自己放在女主角(敘事者)的位置時,會感到的驚奇——換句話說,這個驚奇是由良好的人物刻劃引出的。因此,若是喜歡看出乎意料故事的人,你可以去找別的作者,或是放下這部份的期待,好好欣賞辻村深月對人物的刻劃,並在自己有類似經驗、想法時,很好地和角色一起融入故事中。

        題外話,安指責德川的某個謊言時,我腦中立刻浮現了《四月是你的謊言》。兩部都看過的人應該會知道為什麼XD

 

=====書籍資訊=====

書名:請殺了我

作者:辻村深月

簡介:

──這是關於一場悲劇的記憶。這是特別訂製的殺人事件。
日本文壇「中二病」名作.為了異於普通人、變成「特別的存在」,現充派少女與昆蟲系男孩跨越同儕階級之分,共同策畫的委託殺人事件──

直木賞|梅菲斯特賞賞|吉川英治文學新人賞得主
山本周五郎賞|山田風太郎賞入選者
日本文壇備受期待的才女作家──辻村深月最新青春小說作品
宮部美幸、大澤在昌、伊集院靜等名家一致激賞

「我要你殺了我。」
「?!」
「你害怕了?」
「沒什麼好怕的!你,想要哪種死法?」


中學女孩小林安對於漂亮但思想空洞的母親感到厭煩,小林的母親熱衷於「清秀佳人」裡的主角安.雪麗,甚至連女兒的名字也以此命名,生活細節也一一模仿。然而和母親所期望的「清秀佳人」完全不同,小林安實際上是個著迷於死亡、學生自殺案件、又困於痛苦校園生活的孩子──被排擠、精神上霸凌、總是戴著面具以配合朋友的喜好。

被同學笑稱為「昆蟲系」陰沉男孩的德川,雖然父親是老師,但成績卻十分差勁,唯一擅長的只有那超越年齡的繪畫能力。當德川的畫作在比賽中得獎時,同學們卻全都給出了「好噁心的畫」這樣的評語。只有深刻感受到畫中恐怖張力的小林安,忘情地注視著畫作,並且打破長久以來的沉默,找上德川攀談……

「安這名字,來自安.博林嗎?」英王亨利八世被斬首的妻子,被視為魔女。
德川偏著頭,晨光懶洋洋地落在他的肩膀上。那肩膀顯得單薄無力。從瀏海間能夠窺見德川的眼睛,他的眼睛充血泛紅,左眼更是近乎鮮紅色。我感覺一支箭射穿我的胸口。
安.博林。我的名字,安。
所有人都缺乏品味。都不了解我。每個人、每個人、每個人都這樣。沒有人能夠對我說出這麼有品味的話。
我咬牙,吐氣般發出聲音,說:「你能不能殺了我?」

以上書籍資訊皆取自金石堂→

 


 

最後講一下我的個人心得好了。(前面的是給對猶豫要不要看本書的人的一點參考)

其實我對這本書的帶入感並不是很深。因為我並沒有過「想成為特別的人」的想法,反而覺得平平淡淡過一生也很棒。

就我個人而言,會覺得其實每個人都是特別的。畢竟若不是每個人都是特別的,那等於世界上到處都是複製人了,是吧?
很多人在發現自己某個特質和其他人相同時,可能會覺得這樣自己好像淹沒在人群中,和他人沒什麼分別,進而覺得不甘。
同時,卻又像書中的安一樣,因為不想被排擠,所以和身邊的人隱瞞了些事情。

但,不知道她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呢?那些她所想隱瞞的事,不就是讓她變得「特別」的特質嗎?

然而,她卻放棄了她已經擁有的「特別」,反而想去尋找其他的「特別」,這是不是有一點矛盾,甚至諷刺呢?

其實,人是不可能成為完全「特別」——也就是完全和他人沒有相同特質的人的。

畢竟,那樣的人,只會被群體中的其他人稱為「怪物」。

當一個「人」完全「特別」時,他就已經不是「人」了。

當然也有會被稱讚的特別。但一種特別要被稱讚,必定是當他已經被稱讚者「理解」的時候。

除非稱讚者IQ非常高,能夠直接解讀從未有前例的事物;或者被稱讚者很了解自身,可以自行解釋給他人聽,否則一項特別要被理解,前方必定已有多起被排擠過的案例供大家思考、歸納,後方的同個狀況才有可能獲得理解。

再而,當一項特別已經被「理解」了,那它還是「特別」的嗎?
這個問題的答案,我尚未知道;我想以我這樣沒有經驗、理論支撐,推論到這裡或許也是極限了吧。

這本書可以帶我認識他人的想法,卻不是全部,人的想法也不是那麼單純可以了解的吧。

 最後,感謝讀到這裡的你,各種回應討論都歡迎:)

arrow
arrow

    靜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